查看原文
其他

【主题教育专栏】胡承槐丨“八八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

治理研究
2024-09-04






摘要:“八八战略”的解读是浙江理论界最近十几年来最大的理论热点,每年都有大量的著作、文章发表。然而,从方法论的维度尤其是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维度进行深入讨论的文章并不多见。为此,通过研究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发表的关于制定、实施“八八战略”的文章、讲话,梳理出蕴含在“八八战略”中的主体方法论、实践方法论、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分析和讨论这五大方法论的具体内容、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和论证“八八战略”蕴含的五大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综合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八八战略”;方法论;运用和发展


 




所谓哲学方法论,即是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其本质内容是思维的方式方法和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当今时代最具科学性的哲学方法论。“八八战略”的制定、实施是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在运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典范。“八八战略”是一个巨大的方法论宝藏,学习、理解、掌握和阐释“八八战略”所蕴含的方法论原理,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主体方法论: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中心

人们的认识、思维从哪里出发、又回到哪里,或者说是选择主体还是客体作为基点和目的去认识、理解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是立场问题,更是方法论问题,而且是方法论的首要问题。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人说“换位思考”,都包含有一个相同的意思,即立场问题也是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问题(当然,它同时是一个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问题)。

回顾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思想发展史,在整个中世纪,宗教、上帝都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终点。对此,用近代以来的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术语来表达,上帝是被当作主体而设定和对待的,自然界和人自身只是上帝主体的对象化存在,是客体。在这样的思维方法论框架下,人是被奴化的。进而,人对自身、对对象世界及其与对象世界的关系的认知都是扭曲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首要哲学方法论意义就在于把自然界从思维中的客体地位提升到主体(自然而然)地位,不过牛顿的第一推动力的设定还是保留了上帝的最终主体地位。这与其说是近代经典物理学保守性的表现,毋宁说是经典物理学在哲学上的机智。英国及法德的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虽然在哲学理论上着墨不多,但其哲学方法论意味依然浓厚。当它把人的自然本能、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当作不言自明的哲学前提和出发点时,连同整个启蒙学说、启蒙运动一起从上帝和教会(精神创造物)那里夺回来的人的主体地位,还给了人的另一个物质创造物即资本。资本被默认为能动的主体,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而且是自身会生殖的下金蛋的“母鸡”,人——劳动者工人却被设定为资本的客体和附庸,在极端场合下,还被当作无关紧要的“无”。更为严重的是,以资本为主体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意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地向社会其他领域渗透,逐步生长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费尔巴哈的杰出贡献在于他大胆地证明了上帝是人的精神创造物,是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主客体关系异化的产物,证明了人是真正的、唯一的主体。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并不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而,他虽然在理论的抽象层面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但在实践的具体层面上(比如在资本面前)却无法将人的主体地位贯彻到底,只能回到道德领域,呼吁用“爱”来维护人的主体地位。

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主体的观点(这对费尔巴哈来说是终点),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方法论的直接出发点。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高于费尔巴哈的地方首先在于这里的主体、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单子化的生物学层面上的人,而是处于社会关系、历史关系中并包含了社会关系、历史关系于自身的行为着的人,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这里,确立和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解放,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召唤、道德感染过程,更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历史实践过程。单纯的精神感召,尽管在思想意识中也能树立起人的主体地位,但在现实的社会层面的生活中,却作用非常有限,难以贯彻到底,而且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在逻辑中,也往往会走向反面。比如,当财产权被当作人权的第一要素,资本自由活动当作人的自由的首要形态时,抽象的人的主体地位也就被虚置了,而“商品拜物教”却开始登场。从抽象的人的主体地位出发的思维方式也就转化为从客体即物的、资本的方面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了。阶级概念(意识)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生成、发展,为马克思确立现实的主体和主体方法论找到了现实的物质力量支点和途径。换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从上帝的视角、物的资本的视角理解世界转到从一般的抽象的人的视角理解世界,虽是人类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巨大进步,但费尔巴哈尽管确立了人对上帝的主体地位,但却和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没能从此出发建立起新的思维方法即主体方法论:从主体方面,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对象世界、现实世界及人自身的感性。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大致的说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属人的世界是从人出发、以人为目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构建起来的现实世界;二是人在构建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展开自己的生命本质(社会性)和思维的真理性;三是表现在思维方法上的主客体颠倒,本质上是由现实社会的自我分裂、自我矛盾所产生、所决定的,要改变主客体颠倒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四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生成和自觉,将使无产阶级成为人类解放和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革命力量和领导阶级;五是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核心任务就在于持续不断地启发、生成和灌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围绕无产阶级近期利益和长远的根本利益,制定和实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当我们对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作了上述扼要的介绍之后,再回到20年前的中国社会场景中,不难发现“八八战略”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贯穿着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和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之后,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另一方面,由于急于摆脱长期的物质短缺状态,在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出现普遍的“唯GDP论”急功近利现象,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片面强调物质产出、经济产出而忽视自然承受力、自然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开发,投入产出效益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在社会关系上,片面突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忽略与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协调性,产生金钱至上主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治安问题严峻等一系列现象。之所以产生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上讲,最为关键的就在于犯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从客体的方面而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经济发展的错误,犯了一切旧哲学割裂主客观统一、事物普遍联系的错误。“八八战略”从酝酿、制定到实施,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其蕴含的哲学方法论最为首要的就是运用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经济发展,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关系。

首先,“八八战略”贯穿着马克思主体方法论的第一个表现,就在于“八八战略”是一个从主体出发,为着人本身、以人为本的总体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但以怎样的方式发展同样是一个原则问题。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下,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人不仅不是生产的目的而且沦为生产的工具、手段,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最根本特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就在于以人为本。“八八战略”从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一是始终把人作为出发点,把人放在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是一个强调人的主体目的和为人的发展的总体性发展战略;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是一个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而锐意系统性改革的总体性发展战略;三是以人和人的发展作为评判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正是“八八战略”的提出、实施和深入推进,在浙江大地上“唯GDP论”逐渐消退,经济发展逐渐由粗放型方式转向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由欠协调的不平衡方式转为协调、和谐发展方式。

其次,“八八战略”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主体方法论更为重要的表现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果说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侧重于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的,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为人性,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则更多的是从社会关系上来讲的,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人民性,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平性。从以人为本发展到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体方法论指导工作的方法论链条,实现了从一般理论抽象到具体实践的惊险飞跃。因为,人作为类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分层分类的,笼统地讲以人为本,虽然相对于“唯GDP论”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进步,但在具体实践中则往往遭遇巨大阻力,难以贯彻到底。比如,环境污染从表面上看,对所有人都是一个伤害,但是,一个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的事情,为什么会在现实中出现而且反复多次出现呢?虽然原因众多,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资本及其所有者能在污染环境的现象中获益。而在这里仅仅笼统地讲以人为本是不够的、不彻底的,因为有少数人在污染环境的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低而收益巨大,而广大群众承受了几乎全部的污染成本而获益很小甚至毫无收益。由此可见,只讲以人为本,并不足以在理论与实践上抵制、节制以“资”为本的行动逻辑,只有从以人为本跃进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方法论。换言之,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起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抽象形态,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以人为本的终点,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是以人为本的真正的彻底的完成形态。

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论:创造性地将中央精神贯彻于浙江实践之中

以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方式去了解、理解对象世界,进而构建起怎样的主客体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大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动物是按物种的本能行动的,而人却能跨越物种本能的限制,按照美的规律来营建对象世界、属人的世界。能够在行动比如建造房屋之前就已经有了房屋的蓝图,“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并在劳动的对象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进一步的关键问题在于,人们行动之前的这个“观念地存在着”的蓝图和行动计划是如何生成的呢?显然,蓝图也是在特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生成的,这就引出知识(目的、观念、理论)与现实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协调性以及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进而,在实践上,人们在行动开始之时就以“观念的存在着”的那个蓝图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性的追问,在方法论上又可分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理论做指导的问题,对于我们党来说,这一层面的问题已由历史和现实作出明确的回答,即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并集中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如何对待所选择的理论的方式方法和态度问题。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我们吃过经验主义的亏,也吃过教条主义的亏,经验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轻视理论的作用,教条主义的危害则在于绝对化神化理论的普遍性,窒息理论的具体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我们党在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过程中逐步生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在方法论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践方法论,其核心要义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和材料;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在行动计划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检验和进一步修正完善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在总结行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地方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方法论原则,最为核心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将中央精神(因为中央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体现)贯彻于地方(和部门)的具体实践之中,科学地实现主客观的有机统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精神要求,结合浙江的经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科学地制定和实施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八八战略”实践方法论的鲜明特征。

首先,“八八战略”不仅不折不扣地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处处体现出党中央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的精神要求,而且,在纵横两个方面扩展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纵向方面,“八八战略”以(200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姿态和要求谋划浙江发展;在横向方面,“八八战略”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领域作出了充分、全面、深入、细微的谋划布局,而且把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精神内核扩展到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领域,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理念和具体行动计划、行动方案,进而在实践层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精神要求。

其次,坚持一切从浙江实际出发,在全面掌握浙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武器,分析、求证和把握浙江发展的特殊规律,谋划浙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具体路径。不问具体实际情况,或只是停留在掌握表面的、局部的实际情况,就开始发号施令,或从抽象的概念、教条出发,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地贯彻上级指示是大型科层制组织尤其是行政机构、行政领导极易发生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与这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思想作风相反,“八八战略”从酝酿、制定到实施再到开花结果,始终贯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和方法论原则,是习近平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凡事眼睛向下,先当学生,不耻下问,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后,理论与实际、中央精神与浙江实情紧密结合所结出的智慧集成和实践利器,是习近平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交融,真实思想交流,充分反映并满足浙江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发展愿景的由感性到理性的思想升华;是习近平“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渗满辛勤汗水的精神结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八八战略”在反映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方法论原则时的高明之处是,将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人讲的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其核心所指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它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状况,也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状况;既包括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状况,也包括人民群众对未来生产生活状态的愿望;既包括人民群众对现实生产生活状况的理性认知,也包括人民群众对现实生产生活状况的情感性认识。这样的实际,是坐在书斋中、办公室里所完全无法达到的实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并完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及群众工作方法的统一之后才能达到的实际。“八八战略”不论是对浙江“八大优势”的分析,还是“八项举措”的推出,都是上述广大人民群众实际情况的完整反映,充分实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的有机统一,是将实事求是方法论和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有机融合的典范。

三、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重点论”和“全面论”的有机统一

事物的矛盾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从矛盾法则出发,以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浙江实际情况,谋划、规划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是“八八战略”方法论的鲜明特色。“八八战略”的矛盾分析法,不仅在理论上与马克思、列宁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法一脉相承,更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列宁唯物辩证法和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法。

首先,在充分调研、全面掌握现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矛盾分析法研判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研判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优势所在、短板所在。既不因成绩巨大而盲目乐观和遮蔽存在的问题,也不因前进路上困难重重而畏难悲观。一方面充分肯定浙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充分肯定浙江经济、浙江社会充满活力;另一方面毫不避讳“矛盾凸显期”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的严重性,深刻认识和分析产生诸如经济结构欠合理、经济效率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环境代价过高、发展不平衡的主客观原因、历史原因。在这里,“八八战略”的矛盾分析法将毛泽东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法贯彻于浙江实际,在分析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困难时,一是充分肯定发展的有利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强调以发展带动问题的解决,强调发展是重点,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梳理、归纳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优势,指明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凭依、方向和着力点,鼓舞起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奋勇前进的充足信心。

其次,“八八战略”的矛盾分析法,在毛泽东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重点论”和“全面论”的矛盾体有机统一的思想方法,以“重点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原理筹划浙江发展。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方面,生产力、生产方式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一切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终和最根本的力量,发展生产力,改进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始终是中心任务、中心工作;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是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环境下取得的,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只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并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八八战略”既突出经济要“重点发展”,又兼顾和保证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有机地实现了“重点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并在实践中扭转了发展方式上的“一俊遮百丑”的偏向,保证发展的航船行驶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航道上。其二,坚持“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实施“八八战略”,将重点发展和面上推进相结合,以重点发展带动全面推进,以全面推进保证重点发展。比如以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为抓手,改善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浙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以“千万工程”带动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山海协作”工程带动边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等。总之,每年抓几个重点,完成几项任务,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

从以上所述可见,“八八战略”的方法论,不仅深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原理,对矛盾分析法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水平,而且推陈出新,将毛泽东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推进到“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统一的高度,从而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上更有效和科学地指导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系统思维和系统分析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统筹系统的协调发展

将我们的对象世界理解为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和整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用普遍联系和系统相互作用的系统思维、系统分析法观察、分析、把握浙江实际情况,谋划、统筹浙江的科学发展是“八八战略”方法论又一鲜明特色。

首先,“树立全局观念”,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为系统背景,分析和确认浙江经济发展优势和短板。事物的存在是确定的,但事物存在向人们彰显的意义却会因认识主体认知方式、分析方法的差异而发生变化。本世纪初正处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时代,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市场化和分工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之中。“八八战略”方法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跳出浙江看浙江,把浙江放置在全国大系统之中来分析和确定资源、产业的优劣势。比如本世纪之初,全国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过剩的现象,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纺织化工等行业,新开工项目过多,规模过大,经济过热但效益下降的现象已相当明显。浙江要不要上这些项目?已有的项目要不要压缩?“八八战略”以普遍联系、系统思维的视野,作出科学的回答,以系统分析的方法作出统筹安排。在充分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的功能作用、“两手”联合发挥作用下,一方面,坚持全国一盘棋,严格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防止投资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依据比较成本优势,对标中西部产业资源条件,适度控制中西部资源条件更好的产业在浙江的投资增长,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腾出空间。另一方面,依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电力、交通、土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日趋短缺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导致环境载荷日趋严峻等问题,在推出“五大百亿”工程的同时,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凤凰涅槃”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增长的依赖,主动淘汰产出低、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和装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环境代价小的产业;依据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的客观规律,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腾笼换鸟”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进而保证了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八八战略”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八大优势”的揭示和“八项举措”的谋划,客观、科学地呈现了浙江经济社会的总体性特征和各系统各领域及内部之间的普遍联系,体现了浙江经济社会按系统性原则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八八战略”作为浙江发展的总战略总抓手,是按照系统思维原则和方法编织起来的有机体系。一方面,八项战略相互之间依照在社会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依次递进,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有机的立体结构系统。它要求我们按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全面、协调地推进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每一战略又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各自领域里形成各自的系统特征,生成子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事物发展独特的行进路径。它要求我们在“八八战略”大系统的背景下,以专业的精神、知识统筹处理每一个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以保证子系统内部健康、有序的协调发展。

最后,以系统思维、系统兼顾的方法实施“八八战略”。围绕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继承与创新三大关系,统筹“八项举措”的协调推进,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出政策、抓载体,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生态省”建设,实施循环经济“991”工程和环境整治“811”工程,着力打造绿色浙江,统筹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腾笼换鸟”为抓手,“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布局“地瓜经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统筹协调浙江对内对外开放发展。

五、历史分析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从历史的维度出发,以历史总体性的方法,去理解和把握我们所面对的客观对象,是认识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和本质的重要法门。它不仅要求我们现实地理解和把握客观事实,还要求我们把现实的客观对象放置在历史中,历史地理解和把握客观对象,通过历史分析,理清和明确事物的历史意义及其未来的客观走向。“八八战略”方法论娴熟地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通篇充盈着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论的精髓。

首先,以历史分析法理解和把握浙江的具体实际。其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定义现实,把现实理解为历史发展的结果,理解为先前历史各种要素积淀的综合形式,理解为人们历史实践活动的产物,并充分肯定前人和人们先前实践活动的历史性贡献,进而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理解和把握现实状况:成绩和问题、优势和短板;通过发挥优势,弥补存在的短板,解决存在的问题;其二,向历史学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鼓起主体精神力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历史不仅体现在物质包括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硬件上,更主要地还体现在人的主观素质和精神气质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及由人们的行为方式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形式上。总结挖掘浙江精神,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究实效”“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有机地融化在“八八战略”的规划之中,贯穿于“八八战略”的每一个实施环节之中。在这里,“八八战略”以不着痕迹的也是最为高超的方式,将历史分析法融化于自身之中,从主体方面定义了浙江的最大现实,明确了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力量的历史源泉,进而使浙江人民沿着“八八战略”所指引的方向,展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气、神。

其次,以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谋划和推动浙江发展。历史继承和历史创新是历史发展辩证法的核心。“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八八战略”通篇充盈着这一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精神。一方面,明晰和确认“八大优势”,既是对现实状况的逻辑梳理,摸清了发展的家底,摸清了发展的最为核心的有利条件和短板,又是“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的“继续坚持”,是对前人工作和历史成就的极大尊重,而且为新的实践设置了历史前提:“八项举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八项举措”,深刻地体现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历史实践辩证法。历史继承不是简单的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八项举措”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创新成果,从“八个方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进而“不断完善”已有的东西,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再次,“八八战略”的历史分析法,坚持当下发展与未来发展的辩证法,坚持历史发展可持续性,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不仅追求当下当前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更是充分“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为后代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后代的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从“五大百亿”工程到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方案,从“活力浙江”建设到“平安浙江”“绿色浙江”,再到“文化大省”建设,莫不为后人打开更为广大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

最后,“八八战略”所内含的历史方法论还深刻地体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的进取精神,体现了立足当前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大胆探索创新,勇于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历史实践精神。

六、“八八战略”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五大哲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和启示

主体方法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论以及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宝库中的五大基本方法,是生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五大核心内容和基本支柱。“八八战略”方法论不仅从不同侧面贯彻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五大方法论,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这五大方法论,而且是在总体的高度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五大方法,生成五大方法论融为一体的总体性特征和治国理政的总体方法论体系。

首先,“八八战略”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五大方法融为有机的相互依存的有机体系。一方面,主体方法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论以及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它们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方法论,都是在各自维度或领域里唯一正确和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这五大方法论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方法论体系,任何一个方法都是这个方法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在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上述五大方法论时,不仅要领会这些方法论各自的具体内容、具体要求,科学地把握这些方法论运用的特殊场景,而且要领会它们的体系性、总体性的涵义:一是要学会综合地、总体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二是要牢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五大方法中的某一个方法时,都是要有另外四大方法做铺垫或后续方法运用做补充的,唯有如此,方能称得上全面、系统、完整、科学、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诚如本文前面五节所述,我们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八八战略”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五大方法的实际情况,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上述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理解仍带有简单枚举的机械性,仍没有达到“八八战略”方法论所达到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境界。“八八战略”方法论最根本的特征在于:不仅仅是逐一单个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五大方法论,而且是综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五大方法论,把这五大方法论融化为一个体系,融合为一个总体性的方法论整体;它在运用这五大方法论中的任何一个方法时,都隐含着另外四大方法。比如,阐述和运用历史分析法,强调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时,这里讲的继承和创新,是以主体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为前提的,是包含“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前提于自身的;同时,这个继承和创新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论基础之上,在系统方法论约束下,通过矛盾分析法而获得的继承,通过主体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创新。也正是这一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特征,“八八战略”方法论在实践上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推进了到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其次,“八八战略”方法论体系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按逻辑递进关系从主体到客体、主客体矛盾统一体、立体结构系统历史性运动的总体方法论图景。其一,“八八战略”的主体方法论,从主体的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我们全部思考问题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二,“八八战略”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论,确立了主体走向客体的实践原则,它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能动地改造客体世界,进而划清了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客观主义的界限。其三,“八八战略”关于“重点论”与“全面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则告诉我们,主体在展开自己的实践活动时,应善于把握问题的轻重缓急,把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应善于把握什么是重点工作,并通过着重做好重点工作带动全面工作的推进。其四,“八八战略”的系统思维和系统分析法则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所面对的由主体所构建起来的主客体统一体是一个立体的,由多领域多(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巨系统,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其五,“八八战略”的历史分析法在前四大方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我们一切实践活动一切工作的历史原则:在历史继承的过程中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八八战略”方法论体系是有内在逻辑的,其内含的五大方法论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更不是机械的堆积,而是由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原则为原点、核心构建起来的有机体系。

概括以上所述,从筹划、制定和实现“八八战略”距今已过去二十年,“八八战略”关于浙江经济发展优势、短板的分析和对策,在现在已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但是,“八八战略”所内含的方法论并不会过时,它仍是我们今天科学把握浙江实际,谋划浙江高质量发展最为根本的方法论遵循。今天我们重温、学习“八八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八八战略”方法论,以“八八战略”方法论为指导,切实推进浙江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并为全国其他地方的实践提供参考。

最后,学习、掌握和运用“八八战略”方法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有着特别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特殊的要求:我们的领导者不仅应具备关于对象世界的丰富信息和知识,具备综合运用“八八战略”方法论处理对象世界信息的能力,而且应具备以“八八战略”方法论为指导,对行动计划作选择、作决断的主观自我审视的能力。比如,当某一领导作决策选择时遇到对照政治原则、思想理论原则、组织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等众多原则不能都相一致时,可自觉对照“八八战略”方法论加以审读并作出判断。

(原载于《治理研究》2023年第5期)


图文编辑 | 张泽栩  张震一审 | 徐东涛二审|胡重明终审 | 严国萍


END

【说明】限于篇幅,参考文献略;

正文引用请以纸质出版为准。


重点选题与征稿|2024年重点选题智慧法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目录|2023.052023.042023.032023.022023.012021-2022年总目录2022.062022.052022.042022.032022.022022.012020-2021年总目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李包庚刘红凛唐皇凤陈立旭主题教育专栏代玉启专家笔谈基层社会治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意义“八八战略”20年专栏公共服务合作供给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县域医共体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治理四平台热点人工智能共同富裕国式现代化碳达峰碳中和民生·治理特稿姜晓萍过勇徐家良褚松燕燕继荣张文显齐卫平谭安奎林闽钢郁建兴李实何艳玲任剑涛刘涛沈满洪陈丽君唐亚林何大安郑磊孟天广学术会议第四届当代中国治理前沿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数字治理的浙江经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治理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